三伏高温天 学会自我保护
2014-07
出梅以来,申城(上海)的气温酷暑难耐,甚至一度突破40℃,整个7月,高温天有20多个,成为近30年(气象意义上的常年)来的最热7月。酷热的天气,给民众的生活工作带来极为不便的影响,如何防暑降温成了老百姓目前最关心的话题。
35℃以上界定为高温天气
去年,国家安监总局、卫生部、人社部、全国总工会对1960年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制定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对“高温天气”进行了界定,明确“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那么,为何以35℃为划分依据?对人体来讲,这样的温度意味着什么?
专家介绍,以35℃为标准界定“高温天气”首先是从气象学角度进行的划分。气象上,气温达到或超过35℃以上时称为高温。而从医学的角度来看,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一般保持在37℃左右,但这是通过口腔或腋下量到的温度,而人体的皮肤由于可以通过毛孔散热,所以温度要比体内温度低,通常维持在33℃左右。她进一步解释:“如果低于这个温度,人就会感觉冷,高于这个温度则会感觉热。所以,35℃是高于皮肤的温度,人已经感觉到"热",开始需要通过排汗等人体机能进行自身温度的调节。”
据相关医学资料显示,通常人体在35℃的环境中,表现为浅静脉扩张,皮肤微微出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可见,35℃已经是让人体感觉炎热不适的温度,“高温天气”也依此做出界定。
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康伤害大
事实上,人体对“热”的感知是由温度、湿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等共同决定的综合指数。有时候即使温度不高,但由于湿度大,又没有风,就会导致人体排汗困难,也就是机体散热功能变差,体温就会因此升高,人体会感觉不适。
而通常我们所预报的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即指1.5米高百叶箱内的气温,在测量时避免直接太阳辐射以及通风等因素的干扰。而在实际生活中,人对温度的感知不可避免要受到太阳辐射、风、湿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甚至衣服的颜色、材质都会影响人对温度的感知,因此人体实际感受到的“热度”通常和预报的温度并不完全一致。
在我国,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和闷热(或者叫湿热)型两种。干热型高温的特点是气温极高、太阳辐射强,而空气湿度小,通常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而闷热型高温则主要出现在我国南方,特点是空气湿度大,但气温相对而言不太高,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感觉是闷热,就像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一样,所以又称“桑拿天”,这种天气在上海尤为典型。
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因此高温对人体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体温升高。当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人体需要通过排汗来散发热量,而大量出汗可能引起人体内失水失盐,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就会导致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现象。
而在高温环境下,机体散热困难,无法通过散热维持热平衡,余热就会在体内蓄积。当余热蓄积到一定程度时,人的体温就会逐渐升高,从而出现呼吸与脉搏加快、头昏眼花、恶心耳鸣等中暑症状,重者发生昏倒甚至死亡。
心脑血管病人过三伏天要谨慎
除了中暑,三伏天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发病人数约占全年发病人数的1/4。有资料说,气温达到32℃时,脑中风的危险性比平时上升66% ,而且气温越高,危险性越大。专家表示,三伏天有气温高、气压低和空气湿度大三大特点。
高温时,人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汗流浃背,此时血液浓缩,血液黏度增加,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塞或脑血栓;低气压时,心脏和大脑的耗氧量增加,当有较强的体力和精神活动等因素时,心血管会不堪重负而突发疾患;空气湿度大时,体温散发障碍,会引起体温升高、导致高热中暑,引发心、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因此,心血管病人要慎度三伏天。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李大川处长,在近日由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赛诺菲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合理用药大会暨首届中国心脑血管专家高峰论坛上表示:“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是国家长期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在合理用药方面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医务工作者和专家的大力支持。”
目前全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约有2.3亿人,几乎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不过幸运的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循征医学模式和心脑血管领域的药物研发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等,都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利器。
除了合理用药,科学生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着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日常生活中,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增加蛋白质和富含维生素C 的水果、蔬菜;主动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才饮水;每天还要有充足的睡眠。
“战高温”小知识 减少高温对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高温热浪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那么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呢?
专家介绍,避免或减少高温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尽量缩短劳动者在热环境下的工作时间。专家还特别提醒,要注意持续高温天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通常中暑并不是发生在高温出现的第一天,而是高温持续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因为人体调节体温是需要消耗体力的,第一天温度升高时,人耗费大量体力去调节,加上温度高导致休息不好,使得第二天人的精神状态处在亚健康的状态,那么在第二天、第三天高温持续时再去调节身体就会出现一些状况。
此外,在高温季节,还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保持旺盛的体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减少高温对人体的伤害,以下方法不妨一试。
放慢速度:避免高强度的活动,减少、取消或者重新安排容易消耗体力的活动;高危人群应该呆在凉爽的地方;足够的休息以利于你自身“天然冷却系统”的工作;如果你非得干费劲的活,最好放在一天中最凉快的时候(一般来说是早晨4:00-7:00)。
避免过多阳光照射:日灼降低了皮肤本身的冷却能力,太阳还会加热身体内部导致脱水。
避免温度变化:刚从热的环境中出来就立即洗冷水澡会导致低体温,尤其对老人和儿童。
尽可能呆在室内:如果没有空调,尽量呆在房屋的低楼层(比如地下室等),远离日光照射。即使最热天气,呆在家里远离阳光也比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安全得多。
把热量挡在室外:关闭所有可以使热量进入室内的通道,安装临时反光镜如在窗户、天窗上用铝箔铺在薄纸板上反射热量。
保持节约用电:在高温天气期间,人们因为都开着空调,造成用电紧张。这时候,在保持凉爽的前提下节约用电可以避免停电。另外,在空调频繁使用时空调的过滤网会充满灰尘而变得阻塞,影响效率,最好一周就用吸尘器打扫一次。
适当的衣着:穿宽松、质地轻、颜色浅的衣服尽可能地覆盖皮肤。质地轻、颜色浅的衣服可以反射热浪和太阳光帮助保持正常体温。覆盖皮肤则能够避免灼伤。戴有宽帽沿的帽子保护脸和头。
新报记者 徐俊芳 文